长寿可以缩减医疗费

  在韩国社会逐渐转变为长寿社会的过程中,每当提到这个话题,总伴有这种质疑和担忧的声音:“光知道鼓励人人长寿,以后是想怎样啊?”这是因为,每次提到这个问题,人们总是会有“年纪大了,人就会生病”的根深蒂固的印象。

  人们最大的忧虑在于,人如果活得太久,首先意味着医疗费肯定会增加。而得出这一结论的最基本前提就是,年纪大了就会得各种病。所以我们才一再强调,对于长寿而言,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健康。唯有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即便长寿也不会出现医疗费增加的问题。实际上,日本老人病学会会长、日本东北大学佐佐木教授曾就70岁年龄段死亡的人群的医疗费支出与90岁年龄段医疗费支出的情况进行过对比。结果表明,70岁年龄段死亡人群的医疗费支出要远远高于90岁年龄段的支出。这一研究结果曾经震惊业界。

导致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70岁年龄段人群的死亡原因大多源于癌症、大脑萎缩、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而这些疾病大都需要长期治疗并伴随着高价的医药费与医疗费。与之相反的是,90岁年龄段人群的死亡原因大多数为自然死亡,并不太需要使用药物治疗,相应地,医疗费自然减少。人在年纪尚且不大的时候 ,如果突然遭遇事故或死亡,可能会需要高价的医药费,然而如果人可以长寿,则不需要这种复杂的医疗过程。根据佐佐木博士的理论,在今后的高龄社会中,医疗费的支出会比我们曾经预测的少很多。也就是说,曾经断定当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医疗费会暴涨的预测,不过是人们过于杞人忧天罢了。

 

健康寿命很重要

  韩国的平均寿命为80岁,与平均寿命为83岁的日本并无太多差异。但是,韩国国民的“健康寿命”却仅仅停留在67岁,与平均寿命之间还有一个不小的鸿沟。在日本,这种鸿沟不会超过6~7年,而韩国却长达13年之久。这说明,韩国不够健康的老人数量不可小觑。在未来的长寿社会,延长健康寿命远比单纯延长寿命更加重要。根据某项调查,如能将健康寿命延长1年,将会缩减5000亿韩元的相关费用,而如果可延长10年的话,那么便可以节省35兆韩元的财政支出。而且,健康寿命如能延长5年,老年人的社会活动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得以保证,年轻子女自然也就免于承担养老的全部负担。所以说,健康寿命的延长,可以在很多层面解决各种问题。

  当我们在比较人类的寿命问题时,最常用的尺度就是平均寿命和健康寿命。然而,不管是平均寿命还是健康寿命都会受到老龄化的影响,所以,归根结底它们至多只能算是间接指标。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指标是,死亡频率最高的年龄段,也就是高频死亡年龄。社会需要善待老人,对他们尽所有责任地赡养与保护;而作为个人来说,需要竭尽全力守护自己的健康。所以直接的死亡年纪,从现实层面上具有更多值得参考的价值。它是在高龄社会中,比较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指标。

  纵观世界人口的统计资料可得知,近两个世纪以来,高频死亡年龄一直在持续增加中,有些先进国家的高频死亡年龄可以达到90岁,而这一数值尚未达到顶峰。这同时也说明了,人类的实际寿命也在不断地增加,相应地,超长寿的人口也在不断增加。以往只有某些特殊人群、受到特别眷顾的人才能长寿,而现在这种长寿慢慢演变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正因为如此,如今的我们不能不强调一种新的概念——机能性长寿(Functional Longevity)。核心就在于这个机能上——也就是说,我们要在活着的时间里尽可能保证身体所有机能运转良好。所谓机能性长寿,即指我们要在生的时间里尽完所有的责任与义务,有尊严地老去。这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经常讲的“健康衰老(Well?aging)”。目前,整个社会已经开始对“健康衰老 (Well?aging)”投入了很多努力。不管是从被冠名为世界最长寿地区的日本长野地区兴起的PPK运动(取自韩文表述首字母。字面意思是,活得痛快,然后死得干脆),还是韩国兴起的9988124运动(意思是,到99岁为止每天活力四射,最后只卧床两天,然后干净利索地死去)都是颇具代表性的例子。

  想要将健康的状态尽可能延续到生命最后一瞬间,需要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从现实层面来说,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大多数都是生活上还比较富足而游刃有余的人。所以,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生活品质,不仅需要每个个人的努力,更需要地域社会以及国家的共同努力。

  世界各国的人口资料表明,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以来,人类平均寿命一直在增加。因此,生存曲线的直角化也有充分的可能性(PPK运动,或9988124运动)。

 

更加积极地迈向年老

  英国人口学家保罗•华莱士对于日渐衰老以及生活能力逐渐低下的老人数目的增加曾表示深度忧虑,并提出了“高龄化冲击(Age quake)”的概念。那么,相比于其他国家,老龄化速度更加迅猛的韩国,对于这种不可抵挡的趋势,到底是应该担忧,还是应该庆幸呢?我的观点是,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正是因为之前与百岁老人的频繁接触,让我更加确信,即便年岁渐长,我们还是可以独立而有尊严地活到最后一刻。当然,唯有对于有所准备的人,长寿才可以真正被称之为值得庆幸的事情。

  我们之前经常说起的白发苍苍的银色人生,不知为何总是给人一种死气沉沉,毫无活力的感觉,总是有种特别被动的感觉,好像只要不生大病就已经万幸,再别无所求。但是,从现在开始我们可以变得更加贪心一些,而且也没有理由害怕。生命在于运动,要像流动的水一样,流动着生活。所以,我们的人生也要更加积极,更加坦荡一点!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金色老年、金色人生(Gold life)。而为了迎接这样的金色生活,需要提前作出充分的准备。不仅身体,心灵也要健康,而且也要作为家庭的一员作出应有的贡献。现代人只要过了30岁,就开始唠叨自己老了,从此给人生设置了很多限制。但是,想法老了,才是真正地老了。那些百岁老人们总是觉得自己“正青春”,所以即便年过古稀,也还是积极地工作,继续发光发热呢!

 

坦坦荡荡地变老

  金色人生的一个核心关键词就是“坦坦荡荡地老去”。而这一“坦荡”的评估重点,更多的应该放在现在,而不是过去。不管你过去多么健康,多么辉煌,社会名望多么高,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唯有现在进行时的生活状态才是最重要的。现在我的生活有多么健康,正在做着什么事情,参与在那些活动中,维护着那些关系等等——最重要的是,我现在怎么活着。

  我们活在世上一天,就无法摆脱是这个社会的组成成员的身份。有可以享受的权利,也有不可避免的责任与义务。不能因为年纪大了,就不去维护应有的权力,或者逃避责任。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一辈子都献给了工作,到老还不能休息休息?但一旦这么想,就等同于把自己缩进了坚固的外壳之中。

  在我们环游世界采访百岁老人的过程中,没有发现一个老人是需要看子女的眼色生活的。他们最鲜明的共同点就是——活得非常“理直气壮”。就应该这样!因为他们每个人都从没有停止为这个社会、家庭奉献自己的力量。这在我们亲眼目睹他们凡事亲力亲为的积极态度之后,更是感触良多。他们亲自上山砍柴,在院子里拔草,扎筐子,看管果园,理财……生活中的大小事都可以亲力亲为。而最重要的一点是,除了料理完自己的事情,还总是不忘为他人着想——为上了岁数的媳妇洗碗、打扫屋子,且毫无怨言。这就是一辈子都是“现役”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怎能不坦荡呢?

  “人并不会因为年纪大了而老去,唯有失去理想的时候,才是真的老了”。这是塞缪尔•厄尔曼的诗《青春》中非常著名的句子。不要以为人老了就什么都做不了了。别人不让做,所以自己也就别折腾了。我们的信念,既可以让我们变得年轻,也可以让我们瞬间衰老。如果你追求的是如假包换的真品人生,那么现在开始尝试对自己催眠:“我很年轻,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灵。”

 

第三章 最好的理财,是一生“现役”

  终于可以随心生活的真正人生,正在前方等待着你。寻找自己潜在的能力与才能,去展开新的生活吧。从医学角度来说,我们都有可能活到120岁。这样美丽的时间,怎能缺失热情呢?

  ——仍奔波在工作第一线的百岁医学博士 日野原博士

 

一帆风顺的人生,真的有那么好吗?

人们总觉得顺风顺水的人才会长寿,其实不然,反而是适当的刺激,或者说适当的压力才更加有助于长寿。这就是长寿的基本要素“适当的压力(Optimum Stress)”。你难道觉得那些长寿的人一辈子都过得特别顺利,从来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吗?恰恰相反,当他们回顾走过的一生时,那是一定有曾经承受过的巨大压力与困难和步履的艰辛。这也是他们身上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曾经度过不平坦的人生,在生存的挣扎中渐渐学会了生存的策略。他们之中,很多人都经历过战争、贫穷、孤独等不同坎坷:有的人很早就失去了丈夫;有的人同时失去了妻子和子女;有的人一天之内要与父母生离死别;有的人一直挣扎在艰难的贫困线——但他们最终都克服了这一切困难。即便曾经经历过苦难,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失去积极而主动的人生态度。

 

抵御痛苦的力量

  科学家们将抵抗外界刺激的力量叫做“应耐性”。这个应耐性,来自于一项对于放射性的敏感性的研究过程。当生命体持续受到某个低强度的刺激之后,比如当遇到超强毒性的刺激的时候,会产生特殊的生命体保护系统。在该项研究中,人们在持续受到低强度的放射线刺激之后,即便受到高强度的致死性放射刺激,也有可能生还,这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科学家们将这个现象称之为“Hormesis”,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应耐性”。

  生命体所具有的应耐性意味着当我们受到适当刺激的时候,反而能对生命体产生更加积极的保护作用。也就是说,与其隔离一切压力,不如适当将自己暴露在压力之下,这样更有助于延长寿命。在所有的生命体中,寿命最长的就是红松树。这种树在内华达沙漠的严酷环境之下可以存活5000年以上,可是一旦换到气候温和、湿度适中的肥沃地区却只能存活300年。通过这个事实,我们可以得知,唯有战胜适当的压力,才可能承受更大的危险,而正是这一特点,才确保了生物体的生存。

  所以,人生就是不断克服不同的环境阻碍因素的过程。为此,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尽可能克服所有环境危害与社会压力等阻碍因素。在这里,有两种方法可以选择:一是尽可能避开所有危害要因;二是适度适应危害要因,并采取对应的方法。就现实层面来说,前者几乎不可能。因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上,就不可能完全避开环境、自然以及社会方面的危害要因。

  所以,我们可以采取的方法,唯有适度调节与适应。这是最佳选择,也是终极选择。不管是从自然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看,适者生存是不变的真理,也就是说比较优秀的个体会优先胜出,这也是进化论的核心。都不用追溯到北京猿人,仅看现代人类在寒带、热带、温带等不同地带所展现出来的多样性差异就可见一斑。也就是说,作为最佳进化物种的人类,也是在极端复杂多样的环境下,经过了不断的调节与适应才得以生存的。

 

锻炼人生的肌肉

  在跑步竞技比赛中,短跑和长跑比赛有着很多不同。首先,短跑比赛需要肌肉储存大量的能力,然后瞬间爆发出来。所以肌肉储藏的能量越多越好。相反,比赛时间超过两小时的长跑比赛,则需要肌肉持续不断地释放能量。所以,长跑运动员更需要学会更有效率地使用能量。

  长跑运动员和短跑运动员的肌肉类型,一看就有很大区别。需要进行有氧呼吸的肌肉、线粒体细胞器官更加发达,因为要形成三羧酸循环代谢,所以红色肌肉比较多。相反,进行无氧呼吸的肌肉,线粒体比较少,形成的多是白色肌肉。所以,马拉松选手需要进行增强红色肌肉的训练,而短跑选手则需要进行增加白色肌肉的训练。这些肌肉会非常敏感地配合我们的运动。

  而最优秀的选手,一定是具有最多运动量的选手。但是,即便是再优秀的选手,一旦中断了运动,其肌肉也只能不可避免地萎缩。举例来说,两周不做骨骼肌肉的训练,肌肉量就会减少30%。我们都曾见过,那些打着石膏绷带无法运动的骨折患者,在拆掉绷带之后,胳膊、腿都会比之前纤细很多。由此可见,肌肉和骨骼组织如果不经常使用,就会陷入“不用型萎缩状态”。这些组织都要通过不断使用才能“明哲保身”。所以,唯有不断运动,不断锻炼,才能使得肌肉维持在最佳状态。

  人生也是如此。哪怕是倦怠一天,人生亦很容易“萎缩”。每当我们看到世界著名演奏家与运动选手的成名历程,便会深感于努力练习的重要性。他们一天不落地努力练习与训练,就是为了不让“功力”萎缩。如果不能持之以恒,身体的各个部位自然会变得迟钝,所以那些需要用身体才能达成的“和谐一致”的状态,自然也会因为失去均衡感而无法实现。

  通过这种竞技项目的特性,我们也能对自己的老后生活该如何度过有所领悟。你难道认为,像短跑选手一样,倾注全身的力量,只为一瞬间的灿烂,才是最有意义的事情吗?其实不是。百岁时代的来临,意味着如果不出大型意外事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活得足够长久。这也就意味着,此后的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一样,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收获应有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