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银潮
抗战时期鲜为人知的中国版“特洛伊木马计”
古希腊人使用木马计攻破特洛伊城的故事世人皆知,鲜为人知的是,在我国的八年抗战时期,新四军也曾上演过一个与此非常相似的英雄故事:1943年春,我新四军通海自卫团面对日伪“清乡”所形成的不利处境,在粟裕的一手 ...
“扶老人险”能否扶起失落的道德良心
从2006年南京“彭宇案”到2015年安徽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事件,近年来因扶老人而产生的纠纷层出不穷。“扶不扶”、“撞没撞”的话题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甚至演绎成一种社会道德焦虑。 2015年10月,阿里巴巴支 ...
时间银行:用爱心和时间换取 “老来福”
2015年11月27日,荆楚网上,一条题为《老人去世6年无人知,被发现时只剩一堆骨头》的消息,刺痛了很多人的心。与这则新闻紧密相连的是一个冰冷的词:孤独死。媒体用这样的语句描述孤独死亡的凄凉:家中的水电气断了, ...
童志鹏:爱国是最起码的“主义”
从研制第一批国产军用电台、中国第一代机载雷达到成为中国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童志鹏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军事电子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主持的研究工作,均处于国内领先 ...
本期封面
本期封面
屈红:与离退休老干部的“双向幸福”
“小屈呀,我就想和你多说说话!你明天还来看我吗?”一位“空巢”老人泪眼婆娑地紧紧抓住屈红的手不放。 “那一刻,我突然有一种被特别需要的感觉。我忘不了那种渴求的眼神,更忘不了渴求的口吻。每到这时,我的 ...
连云港市:“党支部+”提升离退休干部“两项建设”科学化水平
“互联网+”将互联网作为桥梁和平台,与其他业态全面融合,提供一种新的经济创新发展模式。连云港市委老干部局借鉴“互联网+”模式,探索实践“党支部+”,以离退休干部支部为载体和纽带,有效发挥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 ...
金冲及:研读风云岁月,撰述百年历史
金冲及治史近70年,对百年中国每个脚印如数家珍……对已经86岁的金冲及来说,似乎不适合再用“成长”二字。他74岁时卸下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等职务后,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向了学术研究领域。有些人推测《20世纪中 ...
王燕梅:矢志不移志愿服务 爱心奉献汇聚真情
她中等身材,清秀端庄的脸庞上戴着一副眼镜,平添了几分文静;她是一名退休人员,却全身心扑在社区工作中,担任了紫荆花社区邻里党支部书记,当上了科普大学的班主任,出任民族风艺术团团长,还是“知心奶奶”群体的 ...
微信突显代际矛盾,角色转换是关键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打开了越来越便捷的通道,微信便是继QQ、微博之后的又一个新的网络社交平台。于是,大家乐于把自己的生活和感想“晒”在微信上,与朋友分享。甚至离开工作岗位的老年 ...
难忍孤寂登报求“领养”,空巢老人换活法开启新生活
江苏常州有位叫郇崎的老人。老伴逝去之后,十年独居生活让他孤寂难耐。为了换个活法,他在报纸上登出“求领养”启事,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对老人的举动,各种说法褒贬不一。如今,距离“求领养”启事刊出已经快一 ...
奏出乐龄华彩乐章
12007年12月31日,儿子好不容易搞了两张在大丰市首场演出的“维也纳新年交响音乐会”门票,作为庆祝老伴光荣退休的礼物。当天晚上,我和老伴手牵手走进剧院,去欣赏西洋音乐。 也许我与高雅音乐无缘,听了不到一半 ...
我和老伴的幸福故事
老伴退休之后闲不住,在写字楼里找了份保洁工作。囯际化的管理,并没有让老伴退下阵来,反而点燃了她的青春激情。“这份工作给我带来了快乐和满足。”老伴激动地对我说。“和那些白领一样,我每天早上急匆匆地赶去上 ...
95岁离休干部沈金谷的“三不”养生经
在福建省漳州市最南端,与广东省交界,位于高铁“厦深线”上的诏安县,2014年被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了“中国长寿之乡”的称号。截至2013年底,这个县存活实足百岁及以上老人有67人,约占户籍总人口的十万分之十二。而 ...
本期封面
“一粒米”吆喝成全国首例金字招牌
2015年9月20日,国际农商品牌发展(北京)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在2015年十大农业品牌带头人座谈会上,一位年过七旬、身材瘦弱的退休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作为此次江苏唯一获得全国十大农业品牌带头人的张昌礼, ...
用红色文化滋养正能量“实景课堂”
无锡市在组织引导离退休干部开展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活动中,注重凝炼红色精神鼓舞人、挖掘红色资源吸引人、打造红色亮点震撼人,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滋养“实景课堂”,为正能量活动注入新的生机。选培正能量“红色 ...
刘诗召:我只是银色的浪花一朵
在中国,作曲家刘诗召的作品家喻户晓。他的很多音乐作品,如《军港之夜》《爱的奉献》《幸福不是毛毛雨》《妈妈,我们远航归来了》《海风啊海风》《可爱的中华》《赶海的小姑娘》《无言的爱》……影响广泛,是几代人难 ...
大学校园里的“夕阳红”
中国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在全国各地的不少高校里,都活跃着这样一群“银发蹭课族”:他们带着板凳,背着书包,选择几门心仪的课程,静静地坐在教室里聆听老师传道授业;他们是大学生口中的“老同学”,但他们治 ...
第一页
<
4
5
6
7
8
>
最后一页
2025 © 《老干部之家》杂志社 鲁ICP备2023044249号
电脑版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