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回忆●致敬 我看改革开放40年
动态
我看改革开放新成就访谈
我亲历的改革开放
图片里的改革开放
[我亲历的改革开放]
我是城里人
记得是九三年左右,单位一位同事手术住院,我去医院探视陪护。病房里同住着一位六十多岁的农村老大爷,不知不觉就成了唠嗑的伙伴。老人家打开了话匣子,他说你们上班的有工资,单位还可以分房子,可 ...
[我亲历的改革开放]
诗四首
赞——热烈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杨圣福 孟瑞琴(2018.8.9)真理标准实践验,三中全会明路点;改革开放四十年,翻天覆地富强安。 市场经济大改变,生活票证全靠边;超市网购任其选,往医行乐社保险。 ...
[我亲历的改革开放]
乐享夕阳
我和我的家庭是党和国家改革开放大政方针贯彻实施的直接受益者。工作上台阶,生活步步高!知足感恩,心情舒畅,开心快乐,心存无限感激,天天萦绕脑际。简述如下,以表衷心。首先,给我去掉了两个思想生活上的大包袱 ...
[我亲历的改革开放]
巨变,我亲历的马鞍山改革开放的40年
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沧桑巨变。中国航天,中国超算,中国天眼,中国高铁,中国深探,中国路,中国桥,中国速度,一连串的中国奇迹,让中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走进世界舞台中心。中国声音,世人倾听,中国元 ...
[我亲历的改革开放]
我看改革开放四十年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就那么一刹那,仿佛一眨眼的工夫,但对于古老的中华民族来说,却是一个值得国人和世界铭记的四十年。1978年12月18日,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古老的中 ...
[我亲历的改革开放]
家乡巨变
用巨变来形容老家40年的变化,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老家位于沂河主要源头之一的徐家庄河中游,处在沂蒙山腹地。这里山多,但不高,全是山岭沟壑,很少有平坦的地方。老家的村子叫于家石沟,就在小河北边的斜坡上, ...
[我亲历的改革开放]
36岁,终圆大学梦
1966年,我高中毕业,赶上了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丧失了升入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1977年,在动乱结束,拨乱反正的背景下,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当时,我虽然已过而立之年,却毅然决然,踌躇满志地踏进了考场, ...
[我亲历的改革开放]
亲历改革40年——计划经济向中国特色市场经济转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推动云南的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云南和平解放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近30年时间里,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艰苦努力,云南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各条战线都取得了 ...
[我亲历的改革开放]
从黑板到白板——老干部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从新学校出来,家长们都由衷感叹:“教育变化实在太大了,孩子们真幸福!每个教室都有电子白板,和我们上学时完全不一样了。那时候,教室里都是一色的黑板,现如今,不管是城区还是乡镇学校,都是这样的电子白板!” ...
[我亲历的改革开放]
淄河的桥——改革开放40年之变迁
建国初期,淄川东南部山区受高山的阻挡和淄河的阻隔,交通闭塞,没有公路,不通汽车。老百姓到淄川,只能爬黑山的唯一通道“九峪、十八盘”,物产靠人背、肩挑、牲口驮,吃尽了交通不便的苦头。淄河古称淄水,清代改 ...
[我亲历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教育妇女儿童工作成绩突出
我对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和妇女儿童工作的变化深有感触。改革开放前,我在淄博十四中(龙泉)工作。那时,教育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学校破旧,教师思想不稳定,生活水平很低。有的教师买高价粮吃,衣服就盛在龙泉出的大 ...
[我亲历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我家住房的变化
日月如梭,时光荏苒,改革开放瞬间40年,我家住房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家住房从一间平房到两间平房,再到多层2室1—2厅楼房,又到小高层3室2厅的电梯楼房;地面由土地面到水泥、大理石地板、木质地板等地面;内装修、家 ...
[我亲历的改革开放]
庄稼:记忆、表达与嬗变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虽然住在县城,多年来,我却一直关注着庄稼的丰歉。我有散步的习惯。但是,我散步时又不愿意像大多数人一样,绕着社区附近的沁园湖一圈一圈地转。于是,我就从沁园一侧向南去,沿着河边小路往城外走。约有二十多分钟 ...
[我亲历的改革开放]
黄河岸边是家乡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每当我听到这优美悦耳的歌声,总是情不自禁地想起我那美丽可爱的家乡。我的家乡在古老的黄河西岸。我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从小喝着黄河水,是黄河这条母亲河养育了我 ...
[我亲历的改革开放]
记忆中的“摇把子”电话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打我记事起,我们村就有一个供销社,经销日用百货等。供销社有一部“黑老虎”式的“摇把子”电话,村里的人有什么事需要对外联系,都跑到供销社里打电话。因我父亲在20余里外的马集公社粮所工作,我和母亲便成了到供 ...
[我亲历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初期齐河农村改革见闻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20世纪80年代前,农村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核算体制。因统的过死,吃大锅饭,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队长敲钟,社员出工”,“上工一窝风,坐下一个坑”,社员干活打呼隆,出工不出力,干多干少一个样 ...
[我亲历的改革开放]
我亲历的改革——40年风雨里程,看水利巨变
我今年88周岁,建国前参加工作。我目睹经历了新中国从成立到发展,然后逐步走向繁荣昌盛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
[我亲历的改革开放]
重生
中央电视台曾经特别制作了一档节目,名叫《“生”于1977》。看过之后,无限感慨。是啊,像我们这样被称作“77、78”群体的人,是1977年使我们获得了新的人生,是改革开放开启了我们人生新的旅程。 &nb ...
[我亲历的改革开放]
在市场浪潮中坚定地迎接挑战
王子林是位离休干部,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老专家。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技术特别是猪种培育领域大放异彩,这与他坚定地迎接一次次挑战是分不开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随着国外猪种的大量涌入,本 ...
[我亲历的改革开放]
濮公山今昔
濮公山古称浮光山,是大别山的余脉。它坐落在息县城南五里的淮河之畔,因濮公道人悬壶济世惠及乡里而得名,以司马光、王安石的登临和苏轼题“东南第一峰”而闻名遐迩。它矗立于辽阔的黄淮大平原边缘,独一无二,得天 ...
第一页
<
64
65
66
67
68
>
最后一页
2025 © 《老干部之家》杂志社 鲁ICP备2023044249号
电脑版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