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历的改革开放
美妙“琴”时光
65年前,一个马戏团到我家的小镇上演出,我第一次见识了口琴,那美妙的声音总萦绕在我的耳畔……1959年8月15日,我手捧着自己赚到的第一笔工资,央求妈妈留给我7元钱,去买那只我梦寐以求的口琴。妈妈想了好一阵才心 ...
“柴火”的变迁
我于1949年出生在北票的一个贫困农村。从我记事起,家里便少粮缺柴,艰难度日。我从上小学开始,就在父母亲的指派下,利用早晨上学前和下午放学后的时间,把相当多的力气都用在了打柴上。打什么柴呢?春天是打谷茬; ...
搬家记
搬家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虽然是稀巴巴的事,但过于频繁的搬家也是一件烦心的事。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该搬的时候还是要搬的,由不得你来安排。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搬家。自打结婚后到退 ...
春天的乐章——港闸经济开发区创建亲历记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任港闸区委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回顾港闸开发区创建及走过的光辉历程,耳畔仿若奏响一曲春天的奋进乐章,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我深深感到,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开放型经济的科学实践中 ...
我的母校是一中
西下的阳光,带走操场上的最后一抹暖意,深吸一口温爽的空气,感到格外的惬意。夜幕缓慢的降临了。面对着锦城大地上的最高学府——富锦一中的主教学楼,我似乎叠加在童话世界、神话世界、梦幻世界之中,心灵震荡,热 ...
故园的昨天与今天
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最熟悉的莫过于农村,令我记忆最深刻的也是农村。因为我家住在农村,生活在农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是在庄稼院里生,庄稼院里长的庄稼人的后代。年轻的时候,也曾多年参加过农业生产当过农民, ...
小村落的四十年变迁
我的家乡是富锦市区偏西南50多里地的一个小村落。从孩提时代,我就生活在在这里,顽童、少年、青年都在这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记。村子有三个生产队,每个队有六、七十户人家。村子虽小,却是历尽世事沧桑,在岁月的流逝 ...
从电视机的变化看改革开放
说到电视机,想必每个家庭都有,有的家庭有两台、甚至是多台。别看是一台小小的电视机,它折射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有幸在北京东风电视机厂工作过十五年。当时,我们厂生产的是昆 ...
我和我落户村庄变化的故事
我们这些伴随共和国成长的离退休老人,是共和国曲折、艰辛奋斗历程的见证人。我们尝过饥饿的艰难,我们部分人经历过下放下乡,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承受过下岗……我们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建设者。我们 ...
亲历许昌的发展变化
闲暇之余,我喜欢站在春秋广场南端的护城河边,看着水上公交载着游人在荷花盛开的水面上来来往往。四十年来,这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刚参加工作时,因为工作需要,单位给我配了一辆自行车——方便购买生活用品, ...
小账本记录大变化
我1953年参加工作,当时每月的工资有40多元。妻子是做临时工的,每月工资28元。由于双方父母都在农村,我们经常要给老人寄钱。当时,我们的生活还算过得去。也多亏妻子能干,孩子们穿的衣服都是她做的。大人的衣服坏 ...
从我家房屋的变迁看祖国四十年的变化
房屋是人的栖息处,是家的落脚点。房屋的变迁反映出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化,人的生活条件、文化品位的变化,我家的房屋就是明证。我的祖父母生活在旧中国,从如皋钱家园逃荒出来,带着孩子一路讨饭到双甸北乡柴港窑 ...
高铁经过我家门前
上世纪50年代,我出生在素有“辽北第一镇”之称的辽宁省铁岭县新台子镇。由于父母都是铁路职工,我家就住在铁路附近的日本人留下的铁路住宅内。火车一过,房子直震颤,忽忽悠悠的。当时父亲在沈阳火车站上班,每天早 ...
改革开放助我圆大学梦
人到中年,大学梦圆我曾有一个梦想,即走进大学的殿堂,接受高等教育。等人到中年,我以为梦再难圆,可天无绝人之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国家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随之恢复了高等教育 ...
四十年前一次难忘的出行
1975年元月,在平顶山市郊区东方红人民公社(今湛河区北渡镇)工作的我,随着公社部分干部和各大队的负责同志共50多人,到山西省昔阳县参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们租了两辆公交车和其他几个公社的参观车辆一起浩浩荡 ...
从投稿看变化
投稿,是每一位爱好写作的人都经历过的事儿。因为无论是新闻稿还是文学作品,稿子写完之后,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向报纸或刊物的编辑部投寄。在我4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从写稿到投稿,也在改革开放中经历了历史性的 ...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我家
从大锅饭到联产承包四十年前,我在乡镇企业工作,工资微薄,但也是亦工亦农,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我在1981年考上了财政系统会计,变成一名公务员,吃上了农村人羡慕的“皇粮”,但那时家中上有老母体弱多病, ...
富锦一中前行的四十年
富锦一中前行的四十年 作者:张福君 孙庆忠 1963年8月,我们考进了富锦一中。当时是富锦城乡和绥滨绥东一共招收180名初中生,分成四个班(55、56、57、58),每班45名学生。我们俩分别被编入57、58班。 我们这群来自 ...
我为济南申报“自营进出口权”
作为山东省会城市的济南,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进出口贸易增长了几十倍,其中一个关键举措是,伴随着全国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济南市不失时机地争取自营进出口权。上世纪90年代,我作为济南市对外经贸部门负责人之一,承 ...
我亲历的滨州“股改”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山东各种改革相继展开。80年代末,山东开始推行“股改”,即企业股份制改革,但没想到遭遇了“倒春寒”,各地尤其是鲁西北欠发达地区,推行起来很是困难。当时,我在滨州地区经济 ...
第一页
<
35
36
37
38
39
>
2025 © 《老干部之家》杂志社 鲁ICP备2023044249号
电脑版
移动版